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

教育哲學20~21世紀 part1

英美教育哲學的主流~20世紀20年代~今


進步主義
人物杜威(Dewey)─「進步主義教育之父」
背景1870年Paker倡導學校改革,杜威加以修正並鼓吹,於1874年成立進步主義教育學會(PEA),被稱為美國「進步主義教育之父」。其主要受實驗主義影響,1920~30年代為極盛期。
中心思想(1)主張兒童本位教育      
(2)教育是生活本身而非未來生活的預備
(3)教育本質在於改變或促進改變,教育於固定目的。

教育主張
(1)目的:順其自然發展以促進自我實現    
(2)內容:必須直接與學生興趣相關
(3)作用:教育必須民主
(4)方法:問題教育法 
(5)教師角色:學生的顧問


永恆主義

 
*博雅教育*
1、Hirst認為博雅教育在培養理性的人,其方法為獲取個獨特類型的知識為主。
2、可分為三類:
(1)古希臘自由民族的教育:目的在成就心靈自由的人,方法為知識的獲得。
(2)通識教育:目的在造就心靈完整的人,方法為讓個人取得完備的知識。
(3)個人應有相當的自主能力來替自己人生中的重大事件做抉擇。
 永恆主義精華主義
背景新人文主義者反對進步主義強調的「變遷」,主張知識要回到絕對的原則。 
人物Hutchins、Adler、Hirst 
教育目的培養具有理性智慧的人訓練讀寫算基本能力,使學生藉此能力發揮潛能
方法閱讀經典名著,仿效其行為採形式訓練,重感官能力的增強
 反對「教育具經驗不斷改造」的看法;認為教育在學習永恆的知識反對兒童中心本位、注重學生興趣;主張教師中心,強調課程的重要性
 反對「變遷」的概念,認為教育是基於永恆不變的真理認同教育變遷的概念,此變遷在讓學生學得精華經驗以解決問題
相同(1)均反對進步主義   
(2)哲學淵源均來自理性主義,強調實施博雅教育
(3)均認為知識來源在文化傳統有關的基本學科 
(4)均不認為學習要顧及學生興趣
    




精華主義

重建主義
源起對進步主義做哲學上的重建,起源於1920杜威『哲學的重建』,大部份贊同其主張,不過認為教育不應該沒有目的。
人物孔茲(Counts)、杜佛勒(Toffler)、伊里奇(Illich)、布蘭梅爾(Brameld)
哲學思想(1)重建前題:社會或世界不完滿   
(2)哲學的改造在改造觀念
(3)文化決定人類經驗    
(4)知能的獲得是為將來的應用
(5)闡揚民主的哲學
教育思想(1)目的:前瞻社會脈動,促進社會改革 
(2)教育必須負起改造人心的責任
(3)喚醒改造的工作從學校開始         
(4)創造一個民主的新社會
(5)教育目的和方法有助於解決文化危機





存在主義









存在主義
背景(1)科技工業的發展(2)戰爭的影響 (3)哲學思想的反動
人物Kierkegaard、Nretzsche、Jaspers、Heidegger、Sartre(創造存在主義這個名詞)
哲學家思辨1、祈克果(Kierkegaard):
(1)呼籲「信仰的跳躍」,以便現代的個人可以接受基督教的上帝。
(2)當面對生命的抉擇情境,惟有當事人自己才能作抉擇、負起全責。
(3)人生路途有三個階段:趣味階段、倫理階段、宗教階段。
2、尼采(Nretzsche):
(1)權力意志:支配世界和人類行為的最大動因。
(2)超人:重視情意而不重視理智,訴求犧牲、紀律。
中心思想
(1)稱為「危機哲學」、「虛無哲學」「絕望哲學」:認為傳統哲學已走入死巷,要用存在主義來解除哲學的危機。
(2)強調人要超級環境的影響。「存在先於本質」,人要先有存在,選擇決定自己要成為怎樣的人,那就是本質。
(3)人是自主負責的。       
(4)人是有限的存有,強調變異和此時此刻。
(5)知識論:知識的來源是內在體驗,所以知識是個別的、主觀的。
(6)強調主客體的觀點:「吾與它」→個人把外界事物當作滿足私欲而加以操作的工具。「吾與汝」→個體承認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熱情、意義、個別的主觀世界。
教育思想1、教育目的:
(1)培養人的基本氣質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(2)知情意的整合教育及對焦慮的理解
(3)教育應致力於鼓勵學生瞭解自己本身
(4)強調可能性
2、教育方式:
(1)師生互為主體的互動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(2)用教育愛促進情意的感受
(3)在遊戲中體會自我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(4)學生融入教育活動中
3、教育內容:
(1)重視人文學科 
(2)重視人生意義與情意發展的材料
(3)由自然科學了解人的能力限制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